- 陈纪;陈翔宇;
中华文化认同构建是推进边疆治理有效的核心要义。历史上,构建边疆各民族中华文化认同,始终是边疆治理的重要内容和推进路径。当前,以中华文化认同构建继续深入推进边疆治理,对实现边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及文化传承创新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在现实困境方面,边疆地区现阶段仍面临如何更加妥善地协调多元的各民族文化与作为一体的中华文化之间张力关系问题,其诸多表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边疆治理。现阶段,在指导思想上应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辩证关系,在策略方案上应不断拓展中华文化传播和加强各民族文化融通,在支持保障上应进一步加大各类资源投入力度和匹配度等,为构建稳固的中华文化认同及推进边疆治理提供可行的实践路径。
2025年03期 v.34;No.171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0K] - 热孜万古丽·阿巴斯;王珍琪;
研究运用知识图谱工具,对2017—2024年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选题的国家与部委级基金的立项数据及基金资助成果进行了梳理。研究显示:课题数量总体呈稳步增长态势;研究热点主要围绕内涵阐释、价值评价、现状解析与路径探究等方面展开讨论,呈现由点到面、由一到多、部分与整体相结合的研究态势,但在研究视野、实践深化与方法拓新方面仍然存在局限。未来,学界应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证研究,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视野;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问题意识,显现研究内容的多维与综合,推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2025年03期 v.34;No.171 8-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0K] - 邓聂鑫;陈潘;
本文整合索绪尔与特纳的符号学理论,对硕督镇汉藏舞狮文化的共享符号构建与实践展开调查。通过分析其符号要素的构建、实践场域及社会功能,揭示舞狮作为活态文化纽带在汉藏交往互动中的独特价值。调查发现,硕督狮子舞通过造型、动作、音乐等符号的地方化创新,构建具有汉藏特色的共享符号体系与文化共享空间。其价值体现在文化传承与经济赋能,同时通过日常实践中的多民族参与,促进共同体认同的形成与深化,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生动的微观样本。
2025年03期 v.34;No.171 1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2K]
- 沈强;江南;
以多模态大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过程中促进了教育智能体的发展。智能体作为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连通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中介,技术教育化、教育技术化和人的主体性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智能体系统的内在动因。基于具身智能系统设计理念,通过强化多模态大模型驱动的底层逻辑、教育系统平台整合的服务支撑、多模态感知与生成的场景架构、育人价值过程导向的顶层设计,以教育新基建推动智能体基础建设,以数字循证实践推进智能体预训练,以增加信息偶遇促进智能体应用,以人在回路助力智能体育人实践,构建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智能体系统,使教育对象在“具身在场”的智能交互中不断塑造自我的价值认知,推动实现具身化、交互化和智能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2025年03期 v.34;No.171 46-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8K] - 刘瑞瑜;许蔚;段阳;
客观评价人工智能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对推动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融合,为高校制定更为精准的思想政治教育计划提供支持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为视角,对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状况进行调查,引入理论教育、学科教学、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安全稳定和队伍建设六个维度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评价。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和环评工具PSR模型,选择资源、诉求、情感、体验、方法、考核、价值、伦理、安全、教师、学生等变量来构建生成式AI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生成式AI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影响进行正向和负向的影响评价,探讨ChatGPT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和研究走向,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迎接人工智能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供参考。研究表明: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总体上是积极的,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和局限性。其对学科教学和日常教育的影响最为显著,而对管理服务和安全稳定的影响相对有限,甚至可能带来一定的风险和挑战,在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2025年03期 v.34;No.171 5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6K] - 衡彦甫;
在新媒体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心理的交互影响机制成为重要研究课题。深入探讨新媒体对高职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表现及民族心理特点的影响,揭示二者相互依存、影响与共塑造的关系。通过分析提出加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教育、促进各民族交流融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教育路径与策略,以铸牢高职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团结进步与社会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2025年03期 v.34;No.171 7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