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中伦;李晓霞;吴红霞;
在AI技术重塑教育生态与师范类专业认证等驱动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范类专业教师发展面临“量质失衡”困境,传统机制存在三重断裂。本文构建教师发展质量内控“六位一体”模型,通过标准系统(国家标准与校本标准三维映射、师范认证基准线)、监控架构(过程性监控、随机检查、组织评估)、反馈机制(四维渠道、交叉验证)的模型建构,形成制度层(双轨考核)、操作层(“六个一”活动、五维考核)、文化层(教学学术文化、专业共同体)协同实施路径。实践表明,该模型有效破解国家标准统一性与校本特殊性、行政规约刚性与专业自主弹性的矛盾,能显著提升教师教学质量与师范认证指标达成度,实现从合规控制到发展赋能的范式转型,为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方案。
2025年02期 v.34;No.170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5K] - 周明星;罗俊梅;
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是高校“立德树人”实践的重要因子。新时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实践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需要、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回应现实问题的应然、助推“大思政课”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多元主体的协同推进、受教育主体(对象客体)综合素养不断提升、文化教育载体日趋丰富、文化自信培育环境氛围逐渐优化为此实践创造了有利条件。构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协同发展的框架,巧借创新增强驱动力、运用协同推进汇聚实践的协同力、营造文化自信培育实践的环境氛围、以开放发展获取内外发展联动力、以共享发展强化建设力五个维度出发,汇聚五力协同的系统合力,多措并举、协同推进,加速与驱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实践。
2025年02期 v.34;No.170 27-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5K] - 李妍伶;捌马阿末;
随着高等教育质量导向政策的持续推进,教学质量已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议题。“教学评”一致、“教学用”一致、“教学研”一致作为教学质量内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高校课程设计、资源配置与教学改进的系统逻辑。本文在梳理三者理论基础与现实背景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其内涵构建、原则要求与操作路径,旨在探索面向学生发展、聚焦能力培养的教学质量治理范式。研究发现,“三一致”策略不仅优化了教学流程结构,强化了资源与目标的功能耦合,还构建了以教师为主体的反思型研究生态,对完善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2025年02期 v.34;No.170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6K] - 黄盈;黄培森;
以“课后服务”为主题,基于文献计量方法与CiteSpace6.2.R2可视化分析软件,从研究学者、研究机构、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关键词时区分布、关键词时间线分布、关键词突现性等方面对2016—2024年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根据图谱可知,课后服务研究领域已涌现出具有较高研究水平和学术影响的高产学者和学术机构,但尚未形成强合作性和强稳定性的核心作者群或核心机构群;关键词的演进趋势则反映出学界关于课后服务的研究常论常新,始终以政策发展和现实需求为导向,但总体仍存在重思辨轻实证和重共性轻个性的不足。在后续研究中,学界要紧密结合时代之需与现实之要,切实提升课后服务相关研究的开拓性、创新性以及带动性,从而保障研究成果的实践转化率。
2025年02期 v.34;No.170 4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7K]
- 王旭;谷少楠;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理论指导,传承中国优秀传统生态自然观的文化精髓,在继承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实践基础上形成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论。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要以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为重要引擎,以完善生态文明法律体系为制度保障,以厚植和谐共生生态文化为思想根基,以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环境治理为关键,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拓展了现代化的理论内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为化解人与自然关系危机提供了思路。
2025年02期 v.34;No.170 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2K] - 马维振;
民族团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是在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和实践中生成的,深刻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团结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民族团结思想。深入透视这一思想的理论意涵,其根本保证是坚持党的领导,前提条件是消除民族隔阂,政治基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生动写照是“两个离不开”的思想,物质基础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制度保障是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时代新要求,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2025年02期 v.34;No.170 60-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9K]
- 陈文烈;李庆庆;
本文将民族地区乡村界定为一个多维度共同体,提出乡村空间共同体作为包括乡村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城乡融合发展等在内的总体性载体与发展空间,是理解乡村全面振兴的切入点。本文总结民族地区乡村多功能发展视域下多维度共同体的特征,从物理空间、精神空间、社会空间内生产生活、乡村组织、农牧民利益与情感多维价值的再生产逻辑,对当下民族地区基于效能诉求的乡村振兴项目化以及规模化、市场化推进取向对乡村组织、利益、情感的价值诉求存在悖离现状,指出亟须厘清民族地区乡村建设与治理的内生动力。通过阐释民族地区乡村组织载体、利益所在、情感纽带等维度的推进思路,剖析民族地区乡村空间共同体再生产的功能、再生产价值目标,指出通过物理空间的建设与完善、精神空间的阐发与重构、社会空间的再造与联结,在乡村多维度共同体、乡村多功能发展中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研究结果为多功能性在民族地区空间上的复杂性这一认知提供证据,并为多功能性地理学做出贡献。
2025年02期 v.34;No.170 69-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4K] - 宋志豪;马增程;
基于发展新理念,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子维度构建黄河流域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测评指标体系,对黄河流域全域以及流域内九个省级行政单位2011-2022年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及子维度进行测评,研究结果表明:全流域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测度结果呈现出一定的波动状态,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偏低且等级较为单一,始终处于“较低”等级。子维度测度结果从高到低的排序依次为绿色、协调、共享、开放和创新,这表明现阶段创新和开放仍然是制约黄河流域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黄河流域及其上中下游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的测度结果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特征,在空间上呈现出下游高于中游、中游高于上游的类“传导性”特征;上中下游省份间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出显著差异,上游区域内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距在不断增加,其他区域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从差异程度来看,上游地区差异程度最大,下游地区次之,而中游地区在发展水平上则相对更为均衡。
2025年02期 v.34;No.170 8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3K]
- 唐进;夏唯豪;
钢琴五重奏《甘洛·彝境》是为钢琴、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而作的一部彝族题材室内乐作品,作于2022年,原材料主要来自凉山甘洛地区彝族哭嫁歌《惹达》和当地传统音乐素材。结合作品创作宏观语境、技法语境及价值语境来看,一方面是提炼彝族传统音乐符号,借助西方室内乐语境呈现中国少数民族民间原生性音乐形态的一次试炼,另一方面是重塑少数民族传统音乐音响结构,探索传统文化在当代存续、传播之多元路径的一次实践。《甘洛·彝境》的创作、展演、推广和传播是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再造与转型,希望在以当代文艺工作者视角向世人展示彝族音乐文化独特魅力的同时,在一定程度能提升乐界对凉山甘洛彝族音乐文化及彝族风格当代室内乐创作的关注度,催化更多不同形态的彝族题材文艺创作诞生,更好地推动地域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当代化发展。
2025年02期 v.34;No.170 93-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9K] - 胡嘉玮;
川西地区藏绣与羌绣是同源异流关系,具有地缘、源流及艺术形态等方面的相似性,两者之间的联系紧密。川西地区作为多民族聚居区,藏、羌刺绣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虽然受到宗教信仰、民俗文化等因素影响展现出不同风格,但在针法、配色、纹样题材等方面仍具有显著相似性。研究发现,藏绣与羌绣的主要分布区域地理上接近甚至重合,起源时间大致在元代,且都受到了蜀绣工艺的影响。在艺术形态上,两者针法多样且多有相似之处,纹样题材多取自自然,配色鲜艳且注重对比与调和。本文通过深入探究藏、羌刺绣的同源异流关系,不仅揭示了川西地区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还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成果为理解川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与统一性提供了新视角。
2025年02期 v.34;No.170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