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182792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专题研究

  • 创新驱动与人本导向:中国现代化城市体系的重构路径与实践探索——基于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思考

    何一民;张欣;何永之;任亚婧;徐晓辉;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召开,会议系统阐释了中国现代化城市体系建设的战略方向与实践路径。本文基于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剖析了中国城市发展的新方向。会议将“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列为七大任务之首,首次提出“组团式、网络化”发展新模式,标志着我国城镇化战略进入高质量提升新阶段。文章指出,“组团式”发展强调以功能互补的城市群引领区域协同,“网络化”布局则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激活中小城市与小城镇的发展潜力,形成梯度有序的城镇格局。县城作为城乡融合的关键节点,被赋予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主阵地、县城与城市群发展形成“抓两头带中间”的战略呼应。在发展动力方面,本文强调要突出创新驱动的核心作用,提出构建现代化城市体系需用好三把“钥匙”:一是培育鼓励试错、包容多元的创新生态系统;二是依托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与绿色低碳升级;三是以高质量城市更新盘活存量空间,实现功能迭代与文化传承的统一。本文认为要将人本导向理念贯穿城市建设全过程,要以“15分钟生活圈”规划为抓手,通过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等举措,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元需求。在完善教育、医疗等物质保障基础上,更注重营造文化认同与情感归属,推动城市功能从“住有所居”向“诗意栖居”跨越。这种从规模扩张到品质提升的转变,本质上是“人民城市人民建”治理理念的深化,为全球城镇化贡献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中国智慧。

    2025年04期 v.34;No.172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7K]
  • 历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与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解读

    包涵川;姚雨辰;罗仁馨;

    对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深入解读,能够诠释中国共产党领导城市治理的内在逻辑。通过梳理1949年以来历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内容,可以发现各次会议都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坚守人民为本理念、突出问题导向治理、推动发展理念跃升。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新时代城市建设工作指出根本遵循,提出“城市有机生命体”理念、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建设目标以及关于“五个转变”“五个更加注重”的论述和“七个重点任务”的实践部署。从城市治理学说出发,上述内容揭示了城市工作的系统逻辑、目标转变、趋向演进和任务方略。未来应结合各地实践不断加强对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解读,将理论探讨和实践关怀有机结合。

    2025年04期 v.34;No.172 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9K]
  • 中国古代生态哲学对公园城市建设的现代价值

    董波;覃世艳;

    中国的城市发展是一条全新的道路和格局,将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城市本质认识的发展与超越,蕴含着一场深刻的价值重构与文明转向。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涵盖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刻的价值逻辑,历久而弥新、资源宝贵而丰富。中国古代生态哲学融入公园城市建设有理念、制度、系统、融合等四个方面的现代价值。

    2025年04期 v.34;No.172 1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康藏研究

  • 外国人对近现代拉萨的考察记载述论

    向玉成;

    近代入藏外国人的实地考察记载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根据外国人实地考察记载,对近现代拉萨城市发展变化及城市日常生活细节等情况进行梳理分析。主要从近现代拉萨城市扩展、格局与概貌,城内及城区主要寺庙情况,城市人口、城市生活,城市商业经济与城市近代化方面进行述论。总体而言,清末民初拉萨城市规模变化不大。民国前期拉萨城市有了一些近代化的趋向,主要体现在近现代工业文明尤其是工业品不断涌入并逐步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2025年04期 v.34;No.172 2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0K]

教育研究

  • 民族地区乡村幼儿园国家通用语言教育的困境与疏解——基于凉山州G县“一村一幼”的调查

    陈巧妹;

    本文基于凉山彝族自治州G县“一村一幼”项目的实地调查,系统分析了民族地区乡村幼儿园国家通用语言教育的现状、困境及优化路径。研究发现,学前期作为语言习得关键期,民族地区虽在“学前推普”中取得成效,但仍存在三大突出问题:幼儿表达能力薄弱(表现为发音不准、词汇量小、语法不规范);教育过程呈现明显小学化倾向(过度侧重拼音识字教学);教师队伍存在双重短板。深层原因在于:教育资源匮乏(现代化教学设备缺失,本土化课程不足)、教师专业素养不足(学历结构偏低,培训实效性差)、语言环境欠缺(家庭社区少数民族语言主导,家园社协同机制缺失)。针对性地提出四维纾困策略:更新多媒体教学设施设备;开发契合民族幼儿生活经验的课程资源;实施分层分类教师培训(重点提升普通话水平和游戏化教学能力);构建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语言生态。研究强调,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教育质量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助力乡村振兴具有战略意义,需遵循学前儿童语言习得规律,通过系统化资源配置和专业支持实现提质增效。

    2025年04期 v.34;No.172 3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1K]
  • OECD国家数字教育战略的实践理路与总体趋向及启示

    孟伋;

    域外发达国家数字教育建设的有益经验能够为促进我国教育的高质量数字化转型提供重要借鉴。近年来,OECD国家通过实施数字教育战略,明确了“数字建设范式革新”和“确保数字教育业态发展适切人权”的并进实践理路;同时,战略还具有数字应用形态、教育体系变革范式、教育相关者数字能力、“教育包容”理念应用场域“跃迁”的共性总体趋向。为加速推进我国教育的高质量数字化转型,基于前述转型特征提出了深化技术促进教育变革的下列建议:以教育新基建助力“智能教育”纵深发展;以技术赋能“数智治理”新升级;基于生命周期视角强化师生泛信息素养的高质量培育;积极参与“教育包容”理念的域外合作实践。

    2025年04期 v.34;No.172 4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8K]
  • 因材施教:《新导向职业英语》教材建设与高职教学实践

    王思敏;

    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并重的教育类型,其价值定位应当与其战略地位相匹配。高等职业教育公共英语教材可以从选材角度、辅助练习设置、在线资源配套等层面实现价值引领,明确职业教育学习者的角色定位、塑造分工各异的职业形象、培育崇尚技能的社会文化风气、启迪德能兼修的自我价值追求,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职业发展信念,提升职业荣誉感。

    2025年04期 v.34;No.172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1K]

政治研究

  • 数字空间党文化领导力提升的必然逻辑、原则遵循和路径优化

    田嘉慧;张正光;

    提升党在数字空间的文化领导力是应对数字意识形态话语权竞争的必然选择,是建构中国式数字文明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主流意识形态风险规制的必然结果。为此,必须遵循数字赋能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信息交互与文化基因相联动、任务聚焦与风险调控相协同的原则,以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为首要前提、坚守人民至上为价值取向、建设高素质数字化人才队伍为关键抓手、构建数字化话语传播新范式为重要依托、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坚实保障,实现党在数字空间文化领导力的有效提升。

    2025年04期 v.34;No.172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5K]
  • 红军长征在凉山的民族政策与实践意义

    黄亚军;

    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凉山彝族自治州作为红军长征途经的重要民族地区,留下了巧渡金沙江、彝海结盟、会理会议等珍贵历史遗存。本文以红军长征过凉山的文化资源为切入点,聚焦《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彝海结盟等民族政策实践,通过“政策突破——社会动员——认同建构”的逻辑框架,阐释红军如何突破奴隶制社会与民族压迫的局限:在政策层面,以“夷汉平等”打破等级壁垒;在社会层面,通过“打富济贫”与群众组织唤醒民族觉醒;在认同层面,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历史基础。研究揭示,红军28天的实践不仅是军事战略的胜利,更开创了民族政策中国化的早期范例,其“平等团结”理念与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历史呼应。

    2025年04期 v.34;No.172 67-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1K]

经济研究

  •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水平评价及障碍因素分析

    杨建春;王菲;李开潮;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双重战略背景下,亟须评价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水平及分析其障碍因素。构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量化评估该地区乡村振兴水平及分析其障碍因素,为该地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及促进共同富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01—2023年民族八省区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与障碍度诊断模型,通过构建包含16项指标的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对其乡村振兴水平及障碍因素进行动态分析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在研究区间内,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综合水平持续上升且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增长加速但各维度发展不均衡,并从空间分异向均衡协调演变、整体水平提升且西部省区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提升显著及区域差距缩小,同时存在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经济发展滞后、生态宜居性不足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等主要障碍因素。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综合水平呈现稳步提升态势,但各维度发展不均衡,空间分异逐步向均衡协调演变且受多方因素制约。鉴于此,提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等建议,以促进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及共同富裕。

    2025年04期 v.34;No.172 7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4K]
  • 数字劳动异化的出场逻辑、现状分析及消解策略

    刘宁;冯强强;

    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劳动的内容和形式都产生了深刻变革。数字劳动作为数字技术变革所促生的最新劳动样态,对于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资本增值的本性没有改变,数字劳动的异化风险更加复杂和严峻。数字劳动异化的出场逻辑在于数字技术与资本逻辑的“全面联姻”,在此基础上,数字劳动者主体意识的消解是数字劳动异化的主观条件。数字劳动异化现实表现为时空向度层面劳动与休闲的时空界限模糊化,自由向度层面人的类本质陷入算法牢笼,关系向度层面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割裂化。为了消解和规避数字劳动的异化风险,应当采取健全数字劳动法律法规、规范算法技术应用的价值取向、提升数字劳动者的数字素养与技能等现实举措,来保障数字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进而促使劳动复归于人的本质。

    2025年04期 v.34;No.172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2K]

法学研究

  • 个人数字遗产继承的问题研究与完善路径

    肖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络世界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游戏空间、社交媒体、电商平台、金融账户等皆存在着由网络数据构成的数字财产,成为私人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当数字资产的所有者离世或因其他原因无法使用其账号时,如何处理和继承这些数字遗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当前社会缺乏系统的法律规范,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由法律规定不明确而引发的纠纷,给使用者或逝者家属带来困扰。这启示人们思考保护个人隐私、维护财产权益、尊重逝者意愿的有效途径,因此从法理上阐释数字遗产继承的可能性和实现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4期 v.34;No.172 94-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8K]
  • 从有限参与到协同共治:公证参与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省思

    张娜娜;

    公证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基于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推进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向高水平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公证在维护居民合法权益、预防社会矛盾纠纷、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及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保驾护航等领域的作用。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公证在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中呈现出了一种有限参与的境况,主要表现为参与主体的目标定位偏差、参与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足、参与过程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缺失等。充分发挥公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自身优势,促使公证在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中从有限参与到协同共治,这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义重大。

    2025年04期 v.34;No.172 101-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3K]

  • 投稿须知

    <正>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对期刊管理和编辑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的规定,本刊对作者稿件的结构、格式及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热忱欢迎相关专家、学者按照投稿须知要求踊跃投稿。一、来稿结构与格式1.题名。题名应概括文章的要旨,表达简明、具体、确切,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2.作者。题名下标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及城市名称、邮政编码,

    2025年04期 v.34;No.172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2K]
  • 本刊声明

    <正>为坚持学术规范和学术质量,促进学术交流,提升学术成果影响力,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国际条约公约以及学术交流惯例,本刊声明如下:1.本刊用稿实行匿名审稿制度,但所刊发的稿件不代表本刊和审稿专家的观点,作者文责自负。对重合率要求原则上不得超过15%,经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检测、编辑初审、编辑部副主任复审(如需外审,由同行专家进行评审)、主编终审、编委会审查确定。

    2025年04期 v.34;No.172 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3K]
  • 下载本期数据